中医药在新冠疫情治疗中起了很大作用,甚至走出了国门。3月23日,张伯礼院士介绍了连花清瘟胶囊在意大利的应用。中医药在疫情中“大显身手”,毫无意外地再次引发了一波对中医疗效的争论。否定者认为,中医的“疗效”是安慰剂效应,至今没有一种中药疗效能通过国际上严格的双盲测试。支持者认为,中医参与湖北以外的多个省市治疗效果显著,与武汉前期治疗形成鲜明对比,疫情发展是中医疗效的铁证。笔者是计算机专业,从事人工智能研发。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从人工智能行业异军突起,是科技界多年来影响最大的技术进步之一,AlphaGo事件引爆了一波巨大的人工智能热潮。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已经扩散到了无数个行业,可以说对许多科研人员产生了灵魂冲击。通过堆积样本粗暴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效果好得让人难以置信。深度学习相关的理论仍然模糊不清,为何几百万个系数搭建的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之后就能模拟人类的智能?绝大多数应用开发者对此并无兴趣,只要管用就行了,不去深究为什么。这种应用态度,对于精通数学物理逻辑思维、讲究学理、讲究积累的研究者来说,颇有些无耐。人类多年积累的围棋知识,被人工智能暴力否定。机器并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却比有理有据推导的人类还厉害。深度学习代表的“机器学习”思维,对于人类的研发思维产生了很大冲击。对于中医是否有效,笔者经过反复摇摆,终于从深度学习框架入手,坚定地选择了方向:中医药不是安慰剂,是真实有效的。笔者对这个选择深具信心,道理完全可以说明白。中医的疗效有哲学解释可以相信,又在全球战疫中口碑崛起,确实迎来了相当好的发展机会。首先要明确,中医是属于“传统医学”。世界多国都有古代起源的传统医学,原理与从西方起源的现代医学截然不同。中医理论和其它国家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古人在不了解现代医学常识的情况下,土法上马也得去治病,发明出来的。中医和多国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被现代医学常识所否定。这是历史局限性,不需要强行辩护。印度人认为牛尿有神奇疗效,因为牛是神牛,传统中医也有类似的动物直觉。穿山甲在地上钻来钻去,它的壳能治血栓;蝙蝠眼睛厉害,夜明砂能治眼疾;动物的角能够壮阳。这类理论是朴素的直觉,可以理解,但不太可能是正确的,反而很可能被现代医学所证伪。即使支持中医,也不应该无脑支持这些落后的糟粕,大方承认传统中医理论有一些错误观点就可以了。世界各国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不知道哪个神是真神,很多持无神论的中国人认为都不可信,要信科学。世界多国的传统医学,各有各的传统套路,是不是与科学发展出来的现代医学相比,都不行?这却不是了。中医在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里,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中医生命力之旺盛,笔者断定是所有国家传统医学里最高的。许多中医爱好者对科学原则相当了解,面对现代医学丝毫不憷,双盲实验是“日经”话题,战得有来有往。其它国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争论,没见过象中医这样能常年有如此高的热度。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却有相当多的从事科研的专业人士支持。而高举现代科技旗帜的中国政府也认定了中医的价值,国家规划中医药要占到医药行业三分之一的产值。中医的旺盛生命力,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迷恋传统文化?并没有。京剧、相声等传统文化,远不如中医发展得好。是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这种现象是有,但中国在世界上并不是特别地没有科学精神,各国民众都不怎么样。科学精神在世界上还是一种小众的理念,需要相当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在中国这个崇拜科学的国情里,中医的旺盛生命力基础,必然是“疗效”。如果没有疗效,再怎么吹也忽悠不了人。中国确实流传着种种中医治疗成功的案例,“中医黑”也是承认的,但就说是安慰剂“自愈”,吵个没完没了。可以较有把握地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传统医学疗效案例,这才是中医在现代中国仍然盛行的根本。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和深度学习有点类似的。中医的理论要去说服人,说实在的难度很高,真有兴趣能看懂的就不多,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说法。深度学习理论也是,根本说不清道理,不是“以理服人”的。深度学习横扫天下,靠的就是“效果”,算法效果拿出来,刚刚的,人都没话说了。只不过深度学习的成功,没有安慰剂、碰运气的说法,无人反对。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现深度学习依赖的多层神经网络,和早期的简单神经网络相比,本质区别在于网络结构复杂多了,系数多了很多倍。简单神经网络也能有一些效果,但是能力有限缺陷明显,人工智能进入冬天。网络复杂多了,就产生了质变,深度学习引爆热潮。中医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传统医学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复杂。中医有和印度牛尿类似的“药材”,童子尿等等,当初肯定有不少古人拍脑瓜胡想。但是中医不满足于一种或者数种药材,而是疯狂地发掘了上千种。其中很多动物、植物、矿物品种,即使从现代医学理论来看,也是正儿八经有用的材料。中国古人为何如此热衷寻找药材品种,我们不清楚,但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特点。下面是正经中药材品种的列表,约500种。“人血馒头”等一些过于惊悚的“药引”,其实不是中医药的特色,算是民间偏方。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木贼、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拳参、漏芦、鱼腥草、金荞麦、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大黄、芒硝、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鹿衔草、石楠叶、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阿魏、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雷丸、鹤虱、榧子、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三七、茜草、蒲黄、降香、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艾叶、炮姜、灶心土、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瓦楞子、礞石、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胡颓子叶、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叶、生铁落、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韭菜子、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桑椹、龟甲、鳖甲、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刺猬皮、椿皮、鸡冠花、常山、瓜蒂、胆矾、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如果说五百年以前一样不一样?完全一样。大家都是从经验来,凭经验看,不一样的是中医比西方的医学要发达得不知道多少倍,因为西医什么也没有,到16世纪中期才写了第一本解剖学的书,到18世纪才有生理学,19世纪才有病理,才有一些理论的突破。现代医学西方也是到20世纪以后才有真正的发展。如果看150年以前,一个西方的医生看病跟中医古时候清朝时候看病没什么大的差别,差别也是一样,我们中医办法比西医多的是,西医就是安慰病人,没有别的。有一点差别,他们用氯化汞,我们是用大量有效的中药。”“如上所述,医学科学在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进展非常迅速,可以说到十九世纪的中叶,医学理论已经突破许多障碍,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一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临床医学和药学仍然严重滞后。当时在西方,临床上并没什么多少办法治病,只有通过出汗、放血、通便等落后的办法来治疗病患,基本上没有化学合成药物可用。草药还是有的,但也远远没有我们中医药那么发达。正规的药物有什么呢?汞剂是主要的一种,用的是氯化亚汞,俗称“蓝色药丸”。那个时候不管是什么病,能给的只有这个药,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效果了。换了当今的医药管理局制度,对汞剂使用肯定是不会被批准的,因为重金属是有毒的,当时也不知道治好了多少人,又治死了多少人。”】另一个不平凡之处是,中国古人对药材进行了疯狂的混搭运动,建了无数种药方“模型”。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中医历史总有数千年,比较成体系的也有2000年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历代中医们,对几十亿人口进行了无数次“疗效”观察与训练。常见深度学习算法的要点,就是要有相当数量的样本“打标”,人工进行标注,形成训练数据集。训练时,根据这些“答案”,反向去调整多层神经网络里的系数。而历代中医们,也不自觉地进行了无数次“打标”:病人治好了标个1,治死了标个0;治成活蹦乱跳标个1,治得有气无力标个0。这种打标工作是平凡的,是个人就能干深度学习打标。中医里观察疗效也是标准明确的,打标没难度。打标之后,深度学习训练会根据神经网络跑出来的结果,回头调整神经网络系数。这就是“学习”,是“训练”,用机器来跑。中医体系里,没有机器,但是可以人工进行参数调整。发现人治死了,感觉是哪味药用过了;发现有效了,对新放进来的药品增强信心。这里的关键是,学习调整参数,不能搞几下就算了,要搞几百万上千万次。而历史中医们“调参”就是多年来坚持进行,经验留在书里,下一代接着来。历史长、人口多、有传承,实践机会很多,一代代接力调参。古代中医们学来学去,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对不少药材的特性有了模糊的感觉,给了“温凉寒热”等各种属性。这些属性还进入了饮食文化,桔子性燥、螃蟹性凉,和人的经验直觉还能对得上。就象深度学习研发人员搭网络模型,虽然讲不清道理,但不能说是胡蒙。那些中药材品种能在历史上传下来,不是无缘无故的,肯定是经过多次的实践。当然会有不少错误的经验,但是摸对了方向的也很正常。别国的传统医学,也可能从简单走向复杂。但是没有象中医这样,正经地成体系实践总结学习,开展了持续千年的深度学习训练。比如多国流行的“放血疗法”,作为一个独特的“替代疗法”是成立的,《潜伏》里翠萍给余则成就放过“病血”。但是框架上就没法对它进行“深度学习训练”,调参动作太单一,多放点血少放点血,不可能有什么深度。牛尿也类似,什么病都是它,这就相当于简单神经网络,能搞定一点事,没有发展了。中医有“药方”,对各药材品种的性能有详细描述,配伍、剂量相当讲究,完全是一个成体系学习训练的框架。别国传统医学的方子,都无法与中医药体系的复杂程度相比。复杂产生质变,这就是中医在众多传统医学里一枝独秀的秘密。大自然无比神奇。自然没有自主意识地进化,却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世界。并不需要“现代科学”有意识地指导,只要种群繁多、年头够长,动植物就能自然选择进化出神奇的功能。中医也是如此,即使没有“现代医学”的指导,但是体系足够复杂,训练样本和时间足够长,就真的能产生一些非平凡的药方。历代中医们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其中颇有一些才智之士,如果没有训练出有疗效的药材和方子,那才是奇怪。只要相信深度学习框架,不难看出中医发展框架的伟大之处。例如“小柴胡感冒清”,里面的核心药材是“小柴胡”。它的疗效是用中医体系来描述的,这是不是一种借着安慰剂效应的自吹自擂?是有这种可能性,疗效和喝热水一样,双盲要做很麻烦,人得感冒情况多得很。但是这个药材经过了无数医生病人的试用,在市场上还是取得了相当的口碑。这种统计性的效果,还是有意义的。为什么治感冒是“小柴胡”颗粒,不是其它中药颗粒深入人心?把它理解成深度学习的训练选择就能理解了,不用把人的感觉全说成安慰剂效应。再如连花清瘟,它是有历史传承的,不是随便胡编个由头就凑出个方剂胶囊。这个历史传承,不只是写在古书上,更代表了上千年的中医药深度学习训练史。没有这上千年的历史沉淀,那还是需要重新进行细致的药效检验,起码不要吃出问题。有了历史积累,就可以给多一些信任,简化测试环节,这也是符合研发原理的。面对一个新问题,胡搭一个新网络模型,还是从管用的老模型开始找感觉?研发者对老模型还是有更多信心,愿意给老模型多些机会。经过旷日持久的中医争吵,有很多对中医质疑的常见问题,需要进行解释,不然无法让人相信中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于中医的神奇过于夸张,从反面招黑了,这都需要指出来。1. 如果中医有用疗效神奇,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寿命很短?古代中国人寿命很短,远不如现代,中医的作用在哪?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医黑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吵了一百遍了。用深度学习框架来理解就很简单了,这很正常。深度学习是能开发出一些管用的功能,但是解决不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排序问题,按算法原理写一段冒泡排序是正经的办法,用深度学习框架去解决就非所长了。越是这种“科学原理”清楚的问题,越是应该用经典的办法去解决。深度学习无法取代编写简单代码的程序员。中医体系也是一样,它的理论模糊,有严重的短板,并不能代替现代医学,而是现代医学的补充。中医最严重的短板是,它解决不了各种致死的病毒、病菌。小孩碰上天花就死掉,受伤者伤口感染就完,这在古代非常可怕,人体免疫系统解决不了。古代人均寿命,是由这些可怕的致死病菌决定的,小孩养不大是常事,即使国泰民安有饭吃,得了致命的传染病也完了。古代人均寿命长期就是30多岁,小孩和年青人太容易死掉了。这是现代医学的长处,从原理上解决了大问题,是人均寿命提高的主力。就象人们进行深度学习应用,除了训练好的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还得配上一些人工写出来的常规代码,才是一个完整的应用。从众多应用程序整体来看,还是常规代码远远多于深度学习相关的代码。蹭热点学了些深度学习入门课的人,跑到IT公司找工作是不行的,还得有常规代码能力。2. 中医开方子不稳定,千人千方,对每人开的方子都可能不同,各种药材混一起,是不是有问题?其实在深度学习框架里,这种事常见得很。一个神经网络训练得不错了,它是不是还能改进,比如去掉一半的系数加快计算速度也能有同样效果?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真是计算设备算力不够,要把神经网络规模缩一半,多半是可以重新整一个出来的。但更常见的,用多了系数也没关系,反正就是机器在那死算,多了无所谓。中药也是,不那么关键的成分多点少点,都能有疗效。不同的医生开方子不同,这也是常见的。不同的研发者要用深度学习去解决同样的问题,搞出来的神经网络模型多半不同,但是核心技术还是相同的。确实有些中医开的方子不管用,学艺不精,经验不足。这确实是中医的大问题,标准化不太好办。但这不是大问题,名医也不一定都灵,本来治病就有些运气成分,治不好都能理解,不会成为丑闻。中医这么多年都是如此的,经常不管用。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治好了一些病。3. 中医再怎么吹,也需要面对双盲检验,不然就没有科学基础双盲检验,确实能有效排除安慰剂效应。受试者和施治者,都不知道是服的真药还是安慰剂,统计显著的解释就是疗效。中医药是有参与双盲检验的,在国内一些期刊上不时有测试成功的案例。有问题的是在国际上的双盲检验,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最接近成功的是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2017年都到美国FDA的监床三期了,2018年9月6日和美国ARBOR公司签署在美国临床研究和销售许可协议,但仍然面临FDA不批准上市的风险。这个FDA的临床三期没有通过,但也不应该解释成失败。应该说是,能看出些统计性效果,但是需要改进,FDA的标准非常严格。对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我们相信中医药经过千年的深度学习,肯定是有疗效的,但是“是药三分毒”,也会有副作用。也还有一些中药,甚至是没疗效的,或者疗效不稳定不显著的。一个药,如果要到美国FDA去搞临床三期认证,要消耗巨大的资金,风险巨大。风险与收益权衡,没有多少中药去大规模冲国际市场。否定者可以认为是中医药对自己没信心,但也可以解释为耗资巨大。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主要原因,研发成本太高,不可能为了某种药去花上亿忙活,想都不会想。并不是中药没有成功的,其实也没几个失败的,门槛太高一共也没几种药去试。双盲试验成本太高,导致样本太小,不说明问题。如果双盲实验容易做,起码能列出一堆双盲失败的中药案例,但其实没有。更为关键的是,双盲测试是个非常麻烦的事。哪怕是新冠疫情有这么多病人了,要准备对照组来进行实验,也不容易。由于想做实验的药品种很多,一些药甚至找不到足够病人了。对配伍出来的中药,你怎么设计实验?一堆成分混搭的,到底哪个是关键成分?对每个人都是对症下药的,上哪找那么多情况接近的病人?有没有风险?现实情况一堆的麻烦。例如日本发生过“小柴胡汤事件”。90年代日本有百万肝病患者服用小柴胡汤,是因为1994年厚生省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小柴胡汤能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这是不弱于双盲测试的疗效认可,小柴胡汤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1995年是小柴胡汤在日本的全盛期,占了汉方制剂销售额的25%。本来是个好事,但是1996年有报告说,88名慢性肝炎患者喝出了致间质性肺炎,喝死了10人。事情反转,汉方药地位在日本大降。这个事件公平地说,小柴胡汤肯定是有统计性疗效的,正如我们相信小柴胡对感冒有疗效,不然不会这么多人喝它,正规研究也不会认可。但是搞出了问题,喝死人了,这能说是中药的错么?上百万人喝,88人喝出问题10人喝死,作用机理非常复杂,显然可以理解为这些人体质不适合喝这个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想办法判断,哪些人不适合喝小柴胡汤,而不是把它打成有害禁掉。西药也有过敏之类的说法。所以中药想通过FDA等国际严格认证,非常复杂。不是光有疗效就行,还有各种全方位的安全性问题,越扯越远,最后就会扯到体系的巨大区别。西药因为成分单一,疗效机理比较容易判断,哪些人不适合吃也能搞明白。中药因为成分复杂,机理复杂,所以测试要麻烦得多。无论如何,合理的判断还是,至少有一些中医药有显著疗效。不然千年的深度学习调参白做了,全在胡搞么?只是这些疗效,要获得现代医药体系的绝对安全性与绝对疗效的认可,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个人认为,对于中医药疗效的评判,应该结合中医药的特点,不要完全照搬现代医药的检验理论。可以把检验原则放宽一些,方便做测试,大概率有效,总是正面的迹象,不用追求排除一切可能的绝对有效。这不是中医的问题。中医在现代医药体系中,通过中西医结合,已经有很好的生存办法了,西医搞不好的领域也很多,中医经常能发挥不错的作用,群众基础深厚。中医不需要FDA发认证,也能过得不错。不能西医居高临下单方面说,中医要按西医套路来。那只是一些单纯的成分,比如麻黄的药效肯定能确认,那就不是中医了,而是“废医验药”,中医只是提供一些成分提示。中医就得是,多种药组合,参数复杂,这才是深度学习的特点。要是没几个参数,那不是深度学习,不是中医。既然中医是深度学习,那就拿它合适的领域来测试。不要拿一些简单的原则来判断,说深度学习不行。比如拿深度学习去试一些随机图,它会莫明其妙地认出了一个车,然后程序会出错,导致自动驾驶撞死人。这是深度学习的缺陷,而且无法避免,人写的算法肯定不会犯这种错。我们还是得用深度学习,但不要为难它,也不要过分相信它,要了解它的缺陷。中医也是如此,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应用,也不要过于神化,要认识到一些中药成分可能是有害的。4. 中医是有理论的,阴阳五行等等,这些理论听上去很象胡扯中医是有很多看上去很古怪的理论。如有的中医理论认为,治疗左眼和右眼同样的病症,方法都是不同的,因为左升右降云云,一般人很难理解。对这些理论不要过于深究,正如深度学习理论用不着去烦,应用就行了。但是也不要当这些理论不存在,中医是会基于“气”之类的理论,不然都知道如何开方子了。深度学习不断有发展,就是因为有人在进行理论研究。中医的理论,也并不完全是胡扯,有些听上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有的中医理论认为人就是“一气”,人体的“气”会周期性变化,把这个“气”养好,人就健康了。这听上去有点整体论的意思,有相当可能是符合科学的,或者说与科学不矛盾。无论如何,中医理论非常难懂,一般人肯定是学不会的。有些才智之士,学成了名医,这种情况应该也是有的。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本文所论证的,中医足够复杂,有千年深度学习的框架,这是中医一枝独秀的关键。中医理论有多高明,并不是最关键的。对于中医理论中明显错误的,要大胆基于科学原则驳斥否定。中医要发展,需要坦然接受现代科学的纠正,逻辑清楚明显错误的,必须抛弃,否则就是反科学了。中医不能反科学。另一方面,科学也需要有宽容的一面。如果不能论证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是反科学的,那中医取得现代医学无法实现的疗效,应该是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