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眼中的历史:《清平乐》中的宋朝真的那么好?|2020-05-22
时间:2020-05-22 20:34
6673字10图,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文章首发于猫哥的视界(maogeshijue),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最近《清平乐》很火,对宋朝的历史我倒有些了解,今天就来聊聊宋朝,也算是给大家介绍电视剧的历史背景。 1 “最好的朝代” 在传统的历史书中宋朝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群星闪耀史。 有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有文学大V(欧阳修、苏轼、苏洵、苏澈、王安石、曾巩)、有宏篇巨著《梦溪笔谈》、《清明上河图》、《洗冤录》、还有精忠报国岳飞、铁面无私包拯、忠心耿耿杨家将…… 所以,传统的历史记载将宋朝定义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 历史当然是文人写的,历代文人对宋朝的描述不乏溢美之词,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名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某高姓公知也在自己制作的电视节目中将宋朝吹上了天。 但是,文人的话大家听听就好。 2 不可思议 这个被历代文人吹捧的时代却有三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其一,国土面积历朝最小 北宋时期北有辽朝,西有西夏,同时,以横断山自然为界的吐蕃东临,以大渡河为界的大理北接。于是,北宋疆域不及唐朝,甚至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至于南宋,面积比北宋还小三分之一。 唐朝疆域图(来源:地之图) 明朝疆域图(来源:地之图) 北宋疆域图(来源:地之图) 其二,国际地位最低 汉、唐、明朝都是“天朝上国,万邦来朝”,而到了宋朝则是以“岁币”买平安。 简单的说,历朝中原政权都是打得周围一圈蛮夷喊爸爸;宋朝恰恰相反,对着周围一圈少数民族政权直接下跪喊爸爸——对辽跪,对夏跪,对金跪,对元跪,但凡与宋朝接壤,宋朝就没不跪过。 汉唐元明清,中原政权都是天朝上国,远近四方各国都纷纷朝贡。只有宋是一个奇葩,对四方各国“朝贡”——当然,文人的笔下留情,把这个称为“岁币”,每年拿一大笔钱,换取周边各国不来闹事。 其三、发生了华夏历史上一件最耻辱的事件——“靖康之耻” 对此事,正史甚至拒绝记载,因为太过耻辱。 岳飞以耻明志“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杭州岳王庙岳飞塑像 靖康之耻有多耻? 一耻:大额的赔款 赔款额要多少呢?兵临城下的金国开出的条件是:一亿两金,十亿两银,绢帛一千万匹。 以上数字相当于10年宋朝税赋的总和,当时的国力难以企及,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是一心苟安的宋庭居然也答应了。 面对天文数字的赔款,北宋朝廷是怎么解决的呢? 首先下令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无条件交出所有金银;怕有遗漏,鼓励揭发,告密者给提成;还不够,开设一个专门的机构从民间掠夺金银。 二耻:卖妻女还债 后宫佳丽三千拱手送与金人,还不够抵债,又收罗皇室宫女、官女、民女等共一万五千多人,运至大金军营,供金人淫乐。 三耻:两位皇帝同时成为俘虏 被虏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就是把人当做羊)。 朱皇后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公”。这两位皇帝居然还叩谢金人“恩典”,没心没肺地活了下来。 战败不可耻,殉国不可耻,可耻的是宋朝统治者,为获自保不惜将自己的国民卖个干干净净!就这样还被金人百般凌辱,后人读史这是最屈辱的一段记忆。 现在你还觉得宋朝是中华民族“最好的朝代”吗? 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历代文人都会拼命吹捧宋朝? 为什么这个被文人吹捧的宋朝会有上述不可思议的现象? 3 乱臣贼子 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突然发生兵变。 部下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为皇帝,大军反攻开封,轻易夺取了后周政权,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行为相当于高管干掉了老板,自己当了企业的主人。换句话说,企业不是赵高管自己做起来的,而是通过阴谋诡计抢了别人的家业。 历史书把这种行为叫做“得国不正”!也就是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有巨大的瑕疵,这可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历史上“得国不正”的朝代不是权臣篡位,便是兄弟相戮——反正很难世代传承。 王莽篡汉建新朝;曹丕逼退汉献帝;司马炎废魏建东晋;刘裕取代了东晋建刘宋;箫道成取代了刘宋建南齐,篡来的朝代气数都不长。 权力来得快,自然去得快。可以说,乱臣贼子,最后都没好下场。 宋朝能传承数百年却是一个异数! 原因很简单——为了赵家百年富贵,赵匡胤挖空心思设计了一套空前绝后的统治模式。 这个模式就是“文贵武贱、守内虚外”! 4 文贵 何为文贵武贱? 简单的说就是拼命提高读书人待遇,百般压制武人地位——最后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阉割得干干净净。 首先说说这个“文贵”。 在农耕文明时代,识字率很低,读书人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赵家天子因为自己的权力来源有重大缺陷,为了获得读书人的拥护,就不得不下血本,给天下读书人开出一系列历朝历代都永远无法企及的条件: 其一,不杀士大夫。 宋朝祖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摆出一副开明纳谏的姿态,其实就是给天下士大夫与读书人承诺——只要赵氏当皇帝,天下士大夫不管犯多大的罪,永远免死! 其实不仅不杀士大夫,连读书人也不杀。 宋仁宗时期(电视剧《清平乐》的时代) ,四川有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文人生活不如意,多半就会怪体制问题。 于是这个人写了一首诗送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就是赤裸裸的鼓动造反了! 在历朝历代,这种人怎么也得掉脑袋吧。 宋朝是例外,宋仁宗不但不治罪,反倒给了这个读书人一个司户参军的官当。 在宋朝是读书人最自由的时代,但凡读书人有点情绪,都会骂体制骂皇帝,而宋朝的皇帝一般都“宽厚仁德”,读书人不管怎么骂,皇帝不仅不会发火,而且还百般安抚。 嘉佑年间,苏辙参加科举时骂皇帝成天在宫里饮酒作乐,不关心民众疾苦,这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诽谤,当时皇帝赵祯却盛赞苏辙是“敢言之士”,破格录取。 在我看来,宋朝皇帝不是什么人品爆发“宽厚仁德”,其实根子还是自己得国不正,不敢得罪读书人,反而不得不要装出一副开明的姿态,落得一个好名声。 其二,优待读书人 为啥历代文人都拼命吹嘘宋朝? 因为宋朝对读书人太好了! 在宋朝读书是个什么待遇? 1.入学条件很宽,农村的、个体的、平民的、甚至还在脱贫线上挣扎的,他们的孩子都有学上; 2.学杂费全部由国家承担,跨区域考试可报销路费; 3.升学率高,分数线低,录取范围广。 历代登科人数(史料) 宋朝累计登科人数是其他朝代的5倍以上,每年录取的登科人数也是排名第二的清代的3.5倍! 这个登科还只是传统的科举,在宋朝读书人要当官除了科举,还有其他的渠道。 宋朝文人有四种当官的途径。 “科举”——相当于传统的高考,含金量高,社会地位强; “荫补”——专为官员子弟设置,六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孙子、曾孙可通过“荫补”直接做官; “制举”—— 就是自荐,很多读书人科举考不上,别急,朝廷每年还开“制举”,你可以自荐去考试。考试通过也可以当官,这个“自荐”考试录取数量也很高,我查到的史料,最多时每年“制举”录取上千人! 除了这三项之外,宋朝还有一个皇帝“特招”的制度。这是什么意思呢? 宋朝也有公知,狗屁本事没有,但是会装深沉,动不动就骂体制,但是真让他参加科举甚至制举考试统统歇菜。这些宋朝的公知在民间名气很大,最后皇帝也会慕名特招为官,哪怕什么事也做不了,也要花钱养着。 所以,在宋朝文人当官的渠道比历朝历代多得多! 按:因为宋朝读书人太容易发达了,这种氛围催生了印刷术的发明,目的就是降低知识的传播成本,让更多的贫民也能读书。 在宋朝读书人一旦当上了官,那待遇绝对是杠杠的。 宋朝官员薪水极高。除了发放正常的工资和奖金,还有咖啡饮料洋酒补贴、差旅补助、误餐费、服装费、保姆费。 总之就是变着法子,给你发钱发物。比如素以清廉著称的包青天包拯,其在开封府尹任上的年薪相当于一个州的赋税收入! 所以,在宋朝干公务员,就是一句话: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如此好的福利待遇,放眼上下五千年,谁不眼红? 5 武贱 与“文贵”相对应的就是“武贱”。 在宋朝当兵不但薪水低,还要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役。不仅如此,当兵还要在脸上刺字,用这种侮辱的手段形成整个社会鄙视军人的氛围。 武将地位低下,在文官面前唯唯诺诺,被视为奴仆。 宋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各种手段压制军方力量,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外战争中,谋和是压倒一切的手段,甚至是在自己取得局势优势的情况下—— 宁愿屈辱的用岁币谋和,也不愿军方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从而提高军方的力量。 宋真宗时,宋辽作战,在我方军事有利之下,不战而降,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定下“每年向辽国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奇葩协议。 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举手投降?是不是很无语,更奇葩的在后面。 宋高宗时期,岳飞第四次北伐取得连续胜利,最后在朱仙镇击破金军主力,正待乘胜追击的时候,却突然收到皇帝十二张金牌,强迫岳飞退兵,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然后宋金谋和,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 按:现代文人为了给宋朝涂脂抹粉,大搞历史翻案风,各种“考证”朱仙镇大捷“存疑”,以及“十二道金牌”另有原因等等,还是那句话——文人的东西你看看就好。 6 守内虚外 下面我来谈谈,宋朝为了维护统治的另一个奇葩模式——“守内虚外”。 宋朝是篡周得到的政权,赵家皇帝最怕后世有人学习宋太祖的先进经验,在某个年代也把宋朝的天下给“篡”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宋朝不但大搞“文贵武贱”笼络文人压制武人,还在体制内设计了一套层层制衡的碎片化权力运行模式。 首先是将最重要的行政权(相权)一切为三,搞了一个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来源网络) 这是啥意思? 就是将最重要的决策权力碎片化! 中书省只有草拟决策的权力,然后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有不同意思就去与中书省扯皮,等两个部门意见达成一致后,还不能直接给办事部门传达意见,这个执行与传达的部门是尚书省。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办事部门(六部)根本无法与决策部门勾结! 比如六部平时打交道的只是尚书省,但是这个部门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又被中书省与门下省分割成两块,就算这两个部门与六部勾结在一起,但是什么时候执行,怎么执行的权力又在尚书省。 在决策权之外,又设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权。 二府三司制 宰相(很多个)执掌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政大权,将政务、财务、监察权分开,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而大权握在皇帝手中。 最后是“官称”和“实职”的分离。 宋代一个人当了官,至少有官(品级)、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还有各种虚衔。 官表示等级,用于定薪,领相应的薪水;差遣表示实际干的事情,名称复杂,很难懂。官只是一种等级,职不是职务,是一种虚衔,只有“差遣”是实际的职务 比如,太师,正一品,但属虚职;宰相品级不定,但掌握实权;六品尚书,正三品,实权不定;开封府尹,从三品,亲王兼任;亲王, 正一品,不参政。 是不是很烧脑? 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权力碎片化,互相掣肘,另一方面宋朝对读书人太优厚,当官的人数太多,没有足够的职位来安排,只有将“官”虚职化。 宋朝统治者很懂读书人心理,所以,虚职一般都定得比实职高,满足没有本事但是脾气很大的公知读书人的自大心理。同时,对实际担任职务的官员也是一种制约。 宋朝这种权力制衡模式将文官系统造反的可能性基本降为零,这就是“守内”的内涵。 但是这种模式同时导致机构臃肿,官员众多,办事效率极为低下——满朝文武,真正干活的没有几个(干活也是扯皮),散官居多。 到了宋神宗时期,冗官现象十分严重,同样是中国,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但是公务员编制却是唐朝的3倍+! 至于“虚外”就很简单了,国际交往一律以跪为主,只要不打仗啥都好商量。岁币十万够不够?不够就给二十万,还不够就给五十万!量中华之物力,结蛮夷的欢心。 7 收税与货币 现在问题来了,宋朝这套奇葩模式“文贵武贱、守内虚外”——不管是对内笼络读书人、士大夫;还是对外花钱买平安都是超级烧钱的模式。 那么,钱从哪里来? 两个办法:收税与货币! 宋朝虽然外战外行,但是搜刮民财却很有一套。 首先是税赋。 宋朝号称群星灿烂的时代,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却是税负最沉重的时代。 宋朝税制传承于唐代,但是比唐代更重。 唐代实行两税法,简单的说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宋实施役钱法,同样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 对比公式,宋朝税收沿用了唐朝的两税制外,还增加了一系列杂税。 讲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案例: 1.“支移”税,很直白,支付和移动,农民用粮食交了税以后,还要将粮食运往指定的地方,什么地方呢?有可能是隔壁村,有可能是1000里以外的前线,路途中费用自理。在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古代,难度可想而知。 2.“折变”税,交税时,本来应该交粮食,政府却要你折成钱;再把钱折成布;折换率由政府决定,往往折换几次后,应纳10元的税折成了100元。游戏规则由政府制定,赢的都是朝廷。 宋朝税负虽然很沉重,但有一个群体不用交税, 就是士大夫和他们的家族,这个群体有多少呢?大概上百万。 读书人也不纳税,而且不参军、不受刑、当官薪水还高,是其他朝代的十几倍,再加上丰厚的福利和补贴,成为一个庞大的吸血群体,对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宋代捞钱的手段除了税负然后是货币。 说出来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宋朝是历朝历代唯一使用纸币作为通用货币的朝代。 相对贵重金属作为货币,用纸币简直不要太爽。后面的元、明两代都想学习宋朝的先进经验,也发行纸币,但是这两个朝代管理者金融水平太差,发行纸币很快就贬得一钱不值。 宋代的纸币叫“交子”。 在发行交子的初期很规范,和现代货币一样,有规定的面额,有货币制度、有准备金,2年发行一次,到期后收回,发行新币。 不久就乱来了,随着财政困难,国库吃紧,国家为缓解经济压力,开始大量印钞,且旧币不回收。这就导致纸币超发,远远超过准备金数量。 在皇令大于法令的封建王朝,没有法律约束,拼命的印钞,稀释了备用金,百姓的财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财政混乱,受伤的终是百姓。 沉重的税负+纸币收铸币税为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历朝历代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宋朝也不例外。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在王朝后期爆发农民起义,但是宋朝才立国三十年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农民起义一直贯穿整个宋朝。 原因无他,朝廷对农民压榨太狠了! 文人吹嘘宋朝是藏富于民,但是这里的民,指的是士大夫阶层、读书人阶层。 杯酒释兵权后,为安抚将领,宋太祖鼓励他们广置田地。在补偿的心态下,完全不抑制“土地兼并”。 土地乃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国家不出手,让很多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吃、无家可归,所以宋代农民的负担极为沉重,爆发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 宋代的农民起义口号是“均分田,吾疾贫富不均”而不是其他朝代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对的是贪官污吏而不是皇帝,起义不是为了夺天下,而是为了生存。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却是农民的噩梦。 8 何为最好的时代? 宋朝是什么? 这是一个畸形的朝代,为了赵家天下权力传承做到极致的政治设计;在这个极致的政治设计中读书人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 这是一个文人最扬眉吐气的时代,但却是中华文明最憋屈的时代。 农业文明生产力不发达,在财富产出有限的情况下,文人阶层扬眉吐气的背后是无数老百姓的苦难,也是国家与民族的苦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不要相信文人的吹嘘——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 文人很多都是有奶就是娘的德性。在历朝历代,由于教育普及率太低,让文人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不得不用各种手段笼络读书人。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文人精英的话语权逐渐被平民所替代。 随着文人地位越来越边缘化,有些文人的思想就越来越偏激,以指责社会阴暗面(甚至用编造的事实)来博取舆论的曝光率,观点越极端,措辞越尖锐就越能获得一票抱团取暖的文人群体叫好。 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些大言炎炎,实务屁事不懂的文人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我从来不觉得文人阶层意气风发就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只有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扬眉吐气才是最好的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当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正是一步步迈入最灿烂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