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过得有点沉闷,当然这是因为疫情的缘故。 记忆中,五一是和国庆同样隆重的节日,举着毛主席画像、红旗和标语,游行和游园,是必须的活动。作为少先队员,最喜欢的装束是白衬衣、蓝裤子、红领巾,还有军鼓和军号,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那份兴奋和激动,今天想起来,还是心潮澎湃。在人民公园里,会有各种演出,场地很朴素,都是席地而坐,天气很热,没有瓶装水,但有五分钱一支的冰棍和免费白开水。市里的领导也会参加游园活动,他们挤挤挨挨地和工人坐在一起。工人队伍总是坐在会场的中心,很自豪的样子。舞台上节目,也都和工人有关,比如唱京戏《海港》选段,大部分节目也都是各厂的工人宣传队自己演的。有一年五一节的晚上,还放了焰火,我们都仰着头看,脖子酸痛,但开心得要死,回到家里,根本不想睡觉,但一躺到床上,就像关掉电灯一样,“啪”的一声就睡着了。起了个大早,又是游行,又是游园,还要看焰火,实在是太累了。这样的活动,锁定了我对五一节的印象,觉得五一节就应该这样,这样才叫五一节。 后来改名叫黄金周,黄色取代红色成了基本色调,对我这样比较守旧的人来说,就觉得很无趣,印象就不是太深了。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确是把五一节放到和国庆节同样重要的地位,除了没有阅兵式和国庆招待会,五一的庆祝规模一点不亚于国庆节。 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新中国是一个人民国家,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劳动者的节日,自然就应该受到特别重视。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5月1日定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一天。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全国性的庆祝“五一”节活动。这天,首都2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集会,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游行队伍。 1951年5月1日,首都八十余万人举行集会游行,一方面纪念五一,一方面声援抗美援朝战争。从1952年到1956年,每年“五一”都举行了五十万人以上规模的游行集会。 1954年“五一节”,八一学校学生刘春延代表全国青少年在盛大的庆祝“五一”节群众游行活动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毛泽东主席献花1957年5月1日,集会游行的主题是“庆祝五一,迎接整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和勤俭建国方针”。在中国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应邀出席了庆祝活动。1958年的5月1日有特殊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首都群众集会游行的主体是“思想大检阅,干劲大检阅”。1959年5月1日,北京再次举行五十万人举行,在欢庆五一的同时,还喊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策动的西藏叛乱,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口号!1960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扩大庆祝办法的通知》,决定从1960年5月1日开始,纪念“五一”的庆祝游行采取扩大分散举行的办法,即在每个城市中分别在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场所举行集会游行。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走下天安门城楼,到人民群众中间和大家一起欢度五一,同时还有一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到外地过节。1960年五一节,毛主席去了天津,少奇同志在成都,周恩来总理在贵阳同各地群众联欢。朱德、宋庆龄、邓小平等在天安门广场和首都群众一起联欢。1962 年,庆祝活动改为集中在夜晚举行,当年举行了焰火晚会。 1967年5月1日,毛泽东乘坐敞篷汽车来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后又来到中山公园。所到之处,一片欢腾,欢呼声响彻云霄。这种分散庆祝,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群众打成一片一起过节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今年五一节,革命导师列宁的150周年诞辰刚刚过去。 让我们重温列宁在1904年4月2日发表的《五一节》一文中的一段话: “全世界的工人在为使劳动摆脱雇佣奴役、摆脱贫穷和困苦而斗争。他们在为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而斗争,在这种社会制度里,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将归全体劳动者享用而不是归一小撮人富人享用。他们要使土地、工厂和机器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财产。他们要使人不再分为富人和穷人,要使劳动的果实归劳动者自己,要使人类智能的一切成就和工作中的一切改进都用来改善劳动者的生活,而不是成为压迫劳动者的工具。 ” 也让我们重温革命先烈邓中夏1921年“五一”前夕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工人学员们唱的《五一纪念歌》—— |